見證紅軍強渡嘉陵江的“毛蚌殼”
發布時間:2024-05-21 10:00:32 人氣:852
在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紅軍渡紀念館內,靜靜地陳列著一艘名為五板子船的渡江模型。這艘船長約4.7米,其船體巧妙地由五塊長條形木板拼接而成,每艘船足以容納一個班的紅軍戰士。因其獨特的底窄面寬、上大下小的設計,形如蚌殼,故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為“毛蚌殼”船。八十多年前,正是這些“毛蚌殼”船,在夜幕和江水聲的掩護下,被渡江突擊隊輕輕推入嘉陵江,迎著對岸的敵人,成功地撕開了國民黨軍的西岸防線。
1935年1月下旬,紅四方面軍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決定集中主力向嘉陵江以西發起進攻,以配合中央紅軍渡江北上。然而,嘉陵江上并無橋梁,渡江只能依賴船只。面對國民黨軍掠奪船只、構筑防御工事的阻撓,紅四方面軍毅然決定自力更生,在王渡場附近建立臨時造船廠。這里地勢開闊,林木茂密,成為隱蔽造船的理想之地。

造船廠的建立得到了地方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當地群眾的積極響應。工人們和紅軍官兵一起,夜以繼日地投入到造船工作中。他們克服了沒有熔爐、鐵釘稀缺等困難,用破鍋爛鐵和廢鐘煉制成鐵釘,設計出“毛蚌殼”船型。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他們成功制造出了大批渡江船只,為渡江行動做好了充分準備。
然而,要真正將這些船只投入戰斗,還需要解決運輸問題。紅軍戰士和支前民工們齊心協力,將船只用草繩和木棍捆綁固定,用樹枝、竹葉和茅草等遮蔽,通過手抬肩扛的方式,將“毛蚌殼”船安全運送到主渡口。
3月28日晚,紅四方面軍指揮部發出“急襲渡江”的命令。渡江突擊隊乘坐“毛蚌殼”船,迅速向對岸駛去。他們巧妙地利用水瓢作為劃船工具,既節省了木材,又減小了劃船聲響,提高了劃船頻率。當敵軍發現時,紅軍已將奇襲改為強渡,憑借著強大的火力掩護,成功登岸并殲滅敵軍守軍。
如今,嘉陵江上已建起雄偉的大橋,廣元港也全線通航。但紅軍的英勇事跡和“毛蚌殼”船的故事將永遠被銘記。曾經的塔子山渡口已改名為“紅軍渡”,矗立著的紅軍渡江雕塑如同當年的紅軍戰士一般,深情地注視著對岸,訴說著那段輝煌的歷史。
來源:中國軍網-中國國防報
上一篇:歷史話劇《甲申記》:蘇中解放區一堂深刻的“思政課”
下一篇:白洋淀紅色教育基地雁翎隊紀念館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