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燈下的公仆情懷:西柏坡紅色培訓的精神叩問
發布時間:2025-08-23 14:19:01 人氣:214

太行東麓,滹沱河畔,西柏坡這個普通的小山村,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個耀眼的坐標。七十多年前,這里曾是中共中央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新中國從這里走來;七十多年后,這里已成為淬煉黨性、凝聚力量的精神高地,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習者。西柏坡紅色培訓,正是這樣一場連接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特殊旅程。
步入西柏坡,時光仿佛倒流。在中共中央舊址,每一處簡陋的院落都訴說著不平凡的往事。毛澤東用過的舊茶缸,朱德磨過的石墨盤,劉少奇坐過的長條凳......這些實物無聲地詮釋著什么叫艱苦奮斗。值得一提的是,周恩來同志舊居里保存著一盞煤油燈和一張舊書桌。據《周恩來年譜》記載,1948年秋,正值遼沈戰役最緊張階段,周恩來連續工作長達30多小時,起草和批閱的電報達50多份。工作人員擔心他的健康,特意準備了點心,他卻說:"前線將士在流血,我們后方多吃一口飯都感到不安。"這個細節,生動體現了老一輩革命家殫精竭慮、夙夜在公的公仆情懷。
如今的西柏坡黨校,依托這些珍貴的革命遺產,開創了獨具特色的培訓模式。與傳統的課堂教學不同,這里的培訓是沉浸式、體驗式的。學員們在七屆二中全會舊址前重溫入黨誓詞,在中央軍委作戰室體驗"電報聲聲催人急"的戰場氛圍,在毛澤東舊居前聆聽"六條規定"的由來。這種身臨其境的教學方式,讓歷史變得可觸可感,讓理論變得生動具體。
西柏坡紅色培訓的課程設置頗具匠心。除了現場教學,還融合了專題講授、情景模擬、紅色拓展等多種形式。在"重走趕考路"體驗教學中,學員們沿著當年黨中央進京的路線徒步行走,在步履間體會"趕考"精神的深刻內涵;在"土改夜校"情景課上,學員們化身土改工作隊員,學習如何發動群眾、制定政策;在"支前運動"拓展活動中,學員們推起獨輪車,感受"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的軍民魚水情。
培訓內容不僅回望歷史,更著眼現實。學員們通過對比研究,探討西柏坡時期"民主建政"經驗對當代基層治理的啟示;通過案例教學,學習"兩個務必"在全面從嚴治黨中的當代價值;通過研討交流,探索如何將西柏坡的群眾工作方法運用于新時代的鄉村振興。這種歷史與現實的對話,讓紅色基因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芒。
值得一提的是,培訓還特別注重情感體驗。在學員灶堂,大家親手做一頓"革命飯"——南瓜湯、小米飯、粗糧饃,品味革命年代的艱辛;在村民家中,與老區群眾同坐一條板凳,聽他們講述父輩的支前故事;在紀念館里,觀看《新中國從這里走來》全景演示,感受歷史選擇的必然。這些活動直擊心靈,讓學員在情感共鳴中深化認知。
西柏坡的培訓價值,不僅在于知識的傳授,更在于精神的傳承。當學員站在九月會議舊址前,仿佛能聽到解放全中國的號角;當學員走過領袖們曾經散步的田間小路,似乎能感受到他們運籌帷幄的從容。這種精神的感召,勝過千言萬語的說教。許多學員表示,經過西柏坡的淬火,對"兩個務必"的理解更加深刻,對"趕考"之路的認識更加清醒。
新時代的"趕考"路上,西柏坡黨校繼續發揮著獨特作用。它就像一座精神的橋梁,連接著過去與未來,傳承著初心與使命。在這里,學員們汲取的不僅是歷史知識,更是前進的動力;感悟的不僅是革命精神,更是時代的擔當。每一次培訓,都是一次思想的整裝,一次精神的洗禮,一次邁向新征程的蓄力。
西柏坡的故事遠未結束,它的精神正在通過一場場西柏坡紅色培訓,植入更多人的心田,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這座革命的圣山,正如它身后的太行山脈一樣,永遠挺立著精神的脊梁。
作者:李老師
上一篇:西柏坡精神的時代回響:在干部培訓中淬煉初心本色
下一篇:汲取西柏坡精神力量:論“重慶艦起義”處理智慧對當代干部教育的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