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紅色教育---車輪上的豐碑
發布時間:2025-11-24 16:07:33 人氣:11
車輪的吱呀聲,從歷史的深處緩緩傳來。
在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的體驗教學現場,那一道道蜿蜒的土路小徑上,學員們正躬身推行著獨輪車,重現著“車輪滾滾”的支前場景。這不是簡單的游戲,而是一堂行走的、沉甸甸的紅色教育課。當雙手握住那粗糙的木制車把,當身體感知到車斗里糧食的重量,當崎嶇的小路考驗著平衡與毅力,一種跨越時空的情感連接,便在身體的疲憊與心靈的震顫中,悄然建立。

一、 回溯:獨輪車推出來的勝利
這堂體驗課的目的,首先在于“溯源”與“體認”。西柏坡時期,正是“小米加步槍”的人民軍隊,與國民黨美式裝備的“飛機加大炮”進行戰略決戰的關頭。物資補給,尤其是軍糧的供應,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生命線。“最后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他上戰場……”這首流傳在西柏坡的民謠,是當年黨群一心、軍民一體的真實寫照。
而獨輪車,正是這“人民戰爭”汪洋大海中最具象征意義的載體。它結構簡單,對路況要求極低,無論是平原大道還是山地小徑,都能依靠人力前行。在波瀾壯闊的淮海戰役中,數百萬支前民工,正是推著這小小的獨輪車,頂著槍林彈雨,跋山涉水,將數以億計的糧食、彈藥源源不斷地送上前線。陳毅元帥曾深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設置這一體驗活動,正是為了讓今天的黨員干部,通過親身體驗這“推出去”的艱辛,深刻理解“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唯物史觀的真諦。它旨在回答一個根本性問題:我們黨何以能在此處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奠定新中國的基石?答案,就寫在吱呀作響的車輪聲里,寫在車轍碾過的每一寸土地上。
二、 躬行:在身體力行中感悟初心
意義,在實踐中得以深化。西柏坡紅色教育的精髓,在于將歷史從書本和展柜中“請”出來,使之成為可觸摸、可感知、可共情的鮮活存在。
當學員們分組站到獨輪車前,最初的體驗往往帶著一絲新奇甚至輕松。然而,當他們試圖獨自推動這看似簡單的工具時,挑戰才真正開始。車身難以平衡,左右搖擺,裝載的“軍糧”(通常是等重的沙袋)仿佛在故意搗亂,讓車子不斷偏向一側。平坦處尚且不易,遇到上坡或坑洼,更需要咬緊牙關,調動全身力氣,汗水很快便浸濕了衣衫。
這時,現場的指導老師會講解:“當年推獨輪車,講究的是腰、腿、臂的協調發力,更要懂得借助車絆分擔重量。一個人推不動,就前后有人幫扶,或幾輛車結伴而行。這推車,推的是糧食,考驗的卻是毅力、智慧和團結。”
于是,場景變得生動起來:有的學員額上青筋微凸,全神貫注地控制著車把;有的在前面奮力拉繩,肩膀被勒出深痕;有的在車側扶持,口中喊著號子相互鼓勁。喘息聲、腳步聲、鼓勵聲與車輪聲交織在一起。那一刻,他們不再是聆聽故事的旁觀者,而是仿佛化身為七十多年前那支奔走在支前大道上的隊伍中的一員。手中的沉重,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相互的扶持,讓他們深刻體會了“軍民團結如一人”的磅礴力量。

三、 傳承:從歷史車輪到時代重任
學員們的狀態,在體驗前后發生著微妙而深刻的變化。活動之初,或許有不解,有視為體能鍛煉的簡單想法。但在汗水與協作中,在傾聽那段用獨輪車支撐起大國崛起的悲壯歷史后,他們的眼神變得凝重而堅定。放下車把,他們談論的不再是辛苦,而是“震撼”與“敬佩”。
一位學員在分享體會時說:“以前聽‘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今天自己推上一程,才懂得這‘推’字背后,是怎樣的艱辛與偉大。我們今天的每一份幸福,都建立在無數這樣的艱辛之上。”
這正是西柏坡紅色教育所追求的內化效果。它通過“獨輪車送軍糧”這樣極具象征意義的體驗,將“兩個務必”的諄諄告誡、“趕考”的清醒與堅定、人民至上的根本宗旨,從理論說教轉化為強烈的內在驅動力。它提醒著每一位學員,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技如何發達,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過去,我們依靠人民推著小車取得了勝利;今天,我們更要牢記初心使命,團結帶領人民,推動中華民族復興的巨輪破浪前行。
夕陽西下,體驗活動暫告段落。那一輛輛靜默下來的獨輪車,仿佛歷史的坐標,矗立在西柏坡這片光榮的土地上。它們見證了過去那段篳路藍縷的歲月,也參與塑造著今天黨員干部的精神風貌。車輪的印記會隨風消逝,但那份從歷史深處推來的力量,那份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初心,必將在一代又一代“趕考”者的心中,烙下永不磨滅的印記,匯聚成邁向新時代的磅礴偉力。
上一篇:淬煉“兩個務必”政治品格 走好“造福一方”人間正道——西柏坡黨校賦能新時代干部擔當作為
下一篇:沒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