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精神的紅色鑄煉:合肥某高校工程科學學院西柏坡紅色教育紀實
發布時間:2025-11-10 13:53:33 人氣:40

汽車沿著滹沱河岸緩緩行駛,陽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遠處的太行山脈如同厚重的史書頁脊,靜靜矗立。來自合肥某高校工程科學學院的師生們,踏上了這片曾經決定中國命運的土地。對他們而言,這次前往西柏坡黨校的學習,不僅是一次黨性教育,更是一場關于工程精神源頭的探尋。
在中共中央舊址的土坯房前,學員們被一間特殊的辦公室所吸引——中央政策研究室。據《任弼時傳》記載,這間不足十五平方米的屋子里,曾經聚集了黨的理論精英,他們在一盞煤油燈下,用最原始的手寫方式,起草了《中國土地法大綱》等重要文件。看著屋內簡陋的陳設,一位研究智能制造的學員陷入了沉思:在缺乏現代辦公設備的條件下,先輩們是如何完成如此精密的社會制度設計的?這種思考讓他意識到,真正的系統工程,不在于工具的先進,而在于思維的嚴謹與創新。
七屆二中全會舊址保持著歷史的原貌,木制的長條板凳上,仿佛還留存著1949年春天的溫度。據《董必武年譜》記載,會議期間,代表們的伙食標準嚴格控制在"四菜一湯"以內,就連毛澤東同志的睡衣也打著補丁。站在簡樸的會場中,學員們能感受到一種超越物質條件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讓學習材料工程的同學們開始重新思考"價值"的含義——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創造最大價值,或許才是工程師的真正使命。
西柏坡干部培訓的實踐教學環節,教員講述了一個令人動容的細節:1948年,為了解決中央機關的照明問題,工作人員發明了"煤油燈芯修剪法",通過精心修剪燈芯,讓同一盞燈的照明時間延長了三分之一。這個收錄于《西柏坡時期中央機關工作生活紀實》的故事,讓研究能源工程的學員們深受觸動。在實驗室里,他們習慣于追求技術參數的突破,卻很少思考如何在最樸素的條件下實現效率的最大化。這一刻,他們明白了"精益求精"的另一種詮釋。
夜幕降臨,學員們圍坐在農家院落里,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工程與革命"主題討論。星空下的西柏坡靜謐而深邃,讓人不禁想起毛澤東同志在這里度過的無數個不眠之夜。據《師哲回憶錄》記載,主席常常在深夜獨自思考,將革命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系統梳理和理論提升。這種將實踐經驗升華為理論體系的能力,讓從事系統工程研究的學員們認識到:優秀的工程師不僅要解決具體問題,更要善于總結規律,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在西柏坡紅色教育的最后一課,學員們體驗了"手工繪制作戰地圖"的實踐。使用簡陋的繪圖工具,他們嘗試重現當年軍委作戰室的場景。據《粟裕戰爭回憶錄》記載,在淮海戰役期間,參謀人員就是依靠手工繪制的地圖,精確計算出了每支部隊的行進路線和補給需求。這種對細節的極致追求,讓學習測繪工程的學員們深感震撼。在現代全站儀和GPS技術的對比下,他們反而更加理解了工程精度的本質——那不僅是儀器的精準,更是責任心的精確。
離別時分,學員們再次回望這片紅色的土地。太行山依舊沉默,滹沱河依舊流淌,但每個人的內心都經歷了一場深刻的精神洗禮。這次在西柏坡干部培訓基地的學習,讓學員們領悟到:最好的工程設計,不僅要遵循物理定律,更要順應歷史潮流;最堅固的材料,不僅要經受實驗室的測試,更要承載時代的重托。當他們回到熟悉的實驗室,這些年輕的工程師們將帶著西柏坡的精神密碼,在科技強國的道路上,書寫新時代的工程傳奇。
上一篇:中海油技術公司在西柏坡:用歷史之燈照亮深海之路
下一篇:某市交通運輸局西柏坡培訓:以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引領交通治理現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