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精神與“規矩”的源起:政法大學中層干部西柏坡追尋立規之地
發布時間:2025-08-21 14:33:58 人氣:141

華北平原的秋日,天空高遠澄澈。西柏坡湖畔的微風,吹拂著這片承載共和國曙光的土地。一支來自某政法大學的特殊隊伍——學校中層骨干教師與管理人員,近日抵達這里。他們并非來進行一般的學術研討,而是要在西柏坡平山縣委黨校的組織下,展開一場深刻的西柏坡紅色培訓,旨在探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源頭,特別是“規矩”與“制度”最初被賦予崇高權威的精神現場。
對這群終日與法律條文、規章制度打交道的學者和管理者而言,西柏坡的吸引力遠不止于風景。踏入中共中央舊址,那些狹小簡陋的土坯房帶來的視覺沖擊是顛覆性的。與他們平日工作的現代化教學樓、擁有海量藏書的法學圖書館、莊嚴肅穆的模擬法庭相比,這里的物理空間顯得過于“輕”了。然而,正是在這些“輕”的屋舍里,誕生了足以奠定一個嶄新國家重量的“規矩”。
在九月會議舊址,一個細節牢牢抓住了所有人的思緒。據《毛澤東與西柏坡》等權威史料記載,1948年9月,正是在這間不足幾十平米的房間里,中共中央召開了離開延安后的第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的核心議題之一,便是強調“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為了將分散的解放區力量凝聚成無堅不摧的拳頭,會議前所未有地強調了建立報告制度的重要性,要求各中央局和分局書記親自向中央報告,不能“先斬后奏”或“斬而不奏”。這項看似簡單的“請示報告”制度,被提到了關乎革命成敗的高度,成為黨的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的一塊基石。
這一刻,空氣仿佛凝固了。每一位學員都陷入了沉思。他們習慣于研究和講授卷帙浩繁的現代法律體系,而眼前這項樸素的“規矩”,卻像一道閃電,照見了所有復雜制度的靈魂本源——它并非源于繁瑣的文本,而是源于一種為共同事業負責到底的絕對忠誠和高度自覺。一位從事行政管理的學員內心受到巨大震撼:“我們每天都在制定和執行各種管理規定,有時會陷入條文主義的困境。但這里的‘規矩’是為了勝利的生命線,是為了對歷史負責。這讓我們反思,我們今天所立的‘法’、所執的‘紀’,其初衷是否同樣純粹和有力?”

在西柏坡平山縣委黨校的專題教學中,這場關于“規矩”的對話變得更加深入。講師引導這些法學精英們思考:西柏坡時期是我黨制度建設的空前高潮期,從《中國土地法大綱》到確立黨委制、請示報告制,這些“立規矩”的實踐,其內在精神與當代法治建設有何種血脈聯系?討論中,大家形成了一個共識:法治的精神內核首先是紀律和秩序的精神,是一種對共同認可的規則的高度敬畏和自覺遵從。西柏坡的“立規”實踐,正是這種精神在最關鍵歷史時刻的集中迸發,它為后來的依法治國理念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實踐和思想資源。
此次培訓成為了一次滌蕩靈魂的“精神立法”過程。當學員們站在七屆二中全會提出的“六條規定”展板前——“一不做壽、二不送禮、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國同志同馬恩列斯平列”,他們看到的不是冰冷的戒條,而是一個即將走向全國執政的政黨對自我的清醒審判和莊嚴承諾。這對從事法學教育和研究的他們而言,是一次關于“法”為何物、“紀”為誰立的初心叩問。他們誓言,要將西柏坡所感悟到的這種對紀律、制度和規矩的原始敬畏,融入今后的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中,不僅要做法律知識的傳授者,更要做法治精神的奠基人和守護者,在新的“趕考”路上,交出一份無愧于歷史的法學答卷。
作者:李老師
上一篇:中核集團下屬工程公司赴西柏坡開展"傳承紅色基因 筑牢初心使命"專題培訓
下一篇:于革命圣地汲取力量:陜西高校黨委統戰部西柏坡學習之行側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