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干部培訓:以八項規(guī)定精神淬煉新時代政治品格
發(fā)布時間:2025-07-23 14:33:14 人氣:221

中共中央舊址的土墻上,仍清晰保留著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期間張貼的《會議守則》:“不作壽,不送禮,少敬酒,少拍掌”。這短短12個字,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人“進京趕考”前最早的紀律宣言。如今,在西柏坡黨校的課堂上,這份泛黃的守則被制成教學案例,與新時代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歷史證明,作風建設從來不是抽象命題,而是具體到一杯茶、一頓飯的實踐哲學。
在西柏坡紅色教育的現(xiàn)場教學中,學員們會觸摸到一組特殊文物:1948年中央辦公廳的《接待標準清單》。清單規(guī)定,民主人士到訪時“茶水不限量,但茶葉不得超三錢;留飯標準為四菜一湯,其中葷菜僅限一盤”。這種“斤斤計較”的作風,與當下“公務接待不上高檔菜肴”的規(guī)定一脈相承。西柏坡黨性教育專家指出,西柏坡時期形成的“算細賬”傳統(tǒng),實則是八項規(guī)定“厲行勤儉節(jié)約”的歷史先聲。當年周恩來親自核算會議用紙數(shù)量,與如今“無紙化辦公”的要求,本質(zhì)都是對公共資源的敬畏。
西柏坡紀念館保存著一份獨特的“檢討書檔案”。1949年3月,一位機關干部因私自動用馬車接家屬,被責令在支部會上公開檢討。這種“小事問責”機制,與當前“抓早抓小”的監(jiān)督理念高度契合。在西柏坡黨校的廉政課上,學員們會對比分析該事件與當代“微腐敗”典型案例,發(fā)現(xiàn)歷史總是以不同形式重復同樣的課題:作風問題無小事,一根煙、一趟車都可能成為潰堤蟻穴。
七屆二中全會會場的布置細節(jié)更耐人尋味。當時從石家莊運來的40把木椅中,有12把是帶扶手的“首長椅”,但毛澤東堅持全部換成統(tǒng)一長凳。這一決定被西柏坡紅色教育提煉為“椅子上的平等觀”。如今在培訓實踐中,學員需模擬討論“如何避免調(diào)研中的層級隔閡”,將歷史智慧轉化為“輕車簡從”“不搞迎來送往”的具體行動方案。這種沉浸式教學,讓八項規(guī)定精神從文件條款變?yōu)榭筛锌芍男袨榛颉?/p>
西柏坡時期的“白條經(jīng)濟”尤其值得深挖。1948年毛澤東用稿費宴請民主人士時,堅持要求行政處打借條;中央機關向村民借一筐紅棗也要登記造冊。在西柏坡黨性教育的“制度溯源”模塊中,這些泛黃的票據(jù)成為解讀“公款姓公”的活教材。當學員親手觸摸那些寫著“今借到花生二十斤,用于戰(zhàn)況通報會”的原始憑證時,對“嚴禁違規(guī)發(fā)放津貼”的理解便有了歷史的厚重感。
當下開展的“為基層減負”工作,其實能在西柏坡找到原型。1949年2月,中央下發(fā)《關于減少會議的通知》,嚴控“層層開會”現(xiàn)象,要求匯報材料“不得超過五百字”。西柏坡黨校將這一檔案與當代“整治文山會海”政策對照教學,揭示出黨對形式主義的斗爭從未間斷。學員通過撰寫“五百字決策建議”的實踐作業(yè),切身感受精簡主義的政治智慧。
松柏無言,歷史有聲。在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那臺老式電話機旁標注著“通話不超過三分鐘”的提示,與當下“開短會、講短話”的要求形成奇妙共振。當干部培訓從歷史細節(jié)中抽絲剝繭,八項規(guī)定精神便不再是外在約束,而升華為一種政治自覺——正如西柏坡時期用馬蘭草紙書寫《共同綱領》所昭示的:真正的先進性,永遠體現(xiàn)在對自我的苛求之中。
作者:李老師
上一篇:從戰(zhàn)場地圖到人生藍圖:西柏坡黨性教育的沉浸式創(chuàng)新
下一篇:從農(nóng)家菜招待外賓看西柏坡紅色教育的樸素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