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黨校:以史為鑒強作風 學紀守紀礪初心
發布時間:2025-05-13 09:50:45 人氣:624

西柏坡,這個被毛澤東稱為“中國革命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的紅色圣地,不僅孕育了“兩個務必”的治黨箴言,更以鐵一般的紀律鍛造了走向勝利的政黨品格。如今,西柏坡黨校依托厚重的歷史資源,將黨性教育與紀律建設深度融合,以“學紀、知紀、明紀、守紀”為主線,為新時代黨員干部筑牢作風防線,續寫“趕考”新篇。
一、歷史映照現實:西柏坡時期的紀律豐碑
1948年秋,黨中央移駐西柏坡后,面臨從革命黨向執政黨的歷史性轉變。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兩個務必”的同時,特別強調“黨內要建立報告制度”,要求各級黨委每兩個月向中央作一次綜合報告,違者“撤職查辦”。這一制度設計,從周恩來親筆撰寫的《關于中央九月會議通知》(現存西柏坡紀念館)可見端倪:文件中明確規定“無紀律狀態必須結束”,僅1948年9月至12月,中央就收到各解放區書面報告317份,為戰略決戰提供了決策依據。
西柏坡時期更以“軍令如山”的紀律震懾青史。遼沈戰役期間,東北野戰軍某縱隊因未按時抵達指定位置,導致戰斗受挫。林總親自下令追責,最終該縱隊司令員被降職調離。這種“功不抵過、紀嚴于法”的治軍理念,成為西柏坡黨校紀律教育的經典案例。學員們在中央軍委作戰室舊址前聆聽這段歷史時,總能從發黃的電報文稿中感受到“鐵紀鑄鐵軍”的深刻內涵。
二、作風建設:從“六條規定”到新時代準則
1949年3月,七屆二中全會通過《關于軍旗的決議》的同時,出臺了黨史上首份成文作風建設規定:“不做壽、不送禮、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國同志同馬恩列斯平列”。這“六條規定”用最樸實的語言劃出紀律紅線。周恩來曾用一只白瓷杯的故事詮釋其精神:某地方干部贈送中央領導一套景德鎮瓷器,周恩來堅持按市價付款,并在回信中寫道:“西柏坡的紀律,就是共產黨的臉面。”
三、學紀守紀:用歷史智慧筑牢思想防線
西柏坡時期的紀律教育強調“知行合一”。1948年10月,中央華北局印發《黨員守則二十八條》,用“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繳獲歸公”等通俗條款規范黨員行為。學員在廉政展館能看到泛黃的《守則》原件,其中第17條“開會不準遲到”旁留有朱德批注:“紀律無小事,遲到即失信于民”。
在“紀律體檢”特色教學中,學員們需完成“三對照”:對照《黨委會的工作方法》查擺決策程序,對照《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檢視群眾立場,對照《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排查風險點。
結語:以趕考清醒答好紀律建設永恒課題
七十余載滄桑巨變,西柏坡紀念館內那臺老式電話機依然靜默,仿佛仍在傳遞著“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的鏗鏘之音。西柏坡黨校通過挖掘“一茶一飯見作風”的歷史細節,讓黨員干部在“為什么出發”的追問中校準人生坐標。當學員們在九月會議舊址前重溫入黨誓詞時,七屆二中全會會場上“甲等座位留給前線代表”的往事總會浮現在眼前——這既是民主作風的縮影,更是紀律意識的永恒豐碑。新時代的“趕考”路上,唯有將學紀、知紀轉化為明紀、守紀的行動自覺,方能不負這片熱土孕育的精神基因。
作者:西柏坡培訓基地李老師
上一篇:西柏坡干部培訓指引前行路:政協委員履職能力提升培訓心得
下一篇:太行山麓的治理啟示:黨性教育與高質量發展的西柏坡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