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旗,是一支軍隊的歷史,也是一支軍隊的靈魂
發布時間:2023-07-22 10:53:32 人氣:1153
在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中,涌現出一大批功勛榮譽單位。一面面立功受獎的旗幟,記錄著志愿軍將士英勇無畏的戰斗歷程,承載著克敵制勝的不朽功勛。
在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中,志愿軍攻占了“聯合國軍”多個營以下防守陣地。“聯合國軍”為擺脫被動局面,對志愿軍的戰術反擊作戰進行報復,以上甘嶺地區為主要進攻目標,發動了規模空前的“金化攻勢”。
10月14日4時30分,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指揮“聯合國軍”,向上甘嶺地區發起強大攻勢,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聯合國軍”先后投入超過3個師共6萬余人的兵力,動用3000余架次飛機、 300余門大炮、 170余輛坦克,對上甘嶺以南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志愿軍各1個連防守的2個不足4平方公里的陣地,進行了43天的猛烈攻擊。志愿軍先后投入超過3個師4萬余人的兵力、 140余門火炮,依托坑道工事與“聯合國軍”展開激烈爭奪,雖然表面陣地工事幾次被“聯合國軍”占領,但地下坑道工事始終被我軍控制并最終將“聯合國軍”全部趕出陣地。上甘嶺戰役共殲敵2.5萬余人,志愿軍傷亡1.1萬余人,創造了戰爭史上堅守防御作戰的奇跡。
戰役初期,志愿軍與“聯合國軍”圍繞陣地反復進行爭奪。陣地經常在一天之中幾度易手,而每次易手都伴隨著天翻地覆的炮擊和天昏地暗的拼殺。持續的拉鋸戰使守衛上甘嶺陣地的志愿軍第15軍第45師參戰連隊大部傷亡過半,有的連隊只剩下幾個人。
戰至第五天,在“聯合國軍”大量炮火進攻下,上甘嶺陣地第一次全部失守。為奪回597.9高地,我軍決定派出第45師第134團3營8連實施增援。18日夜,8連連長李保成率領8連戰士,向上甘嶺597.9高地運動。最終,8連僅以傷亡5人的代價通過1500余米長的火力封鎖區,秘密進入主陣地1號坑道。至此,8連開始了堅守坑道14晝夜的英雄壯舉。

19日17時30分,按照預定計劃,第45師組織“喀秋莎”2個營一次齊放,繼之以山、野、榴炮急襲,令突擊分隊在師統一號令下,對597.9高地表面陣地之敵發起攻擊。隨著火力向597.9高地以南延伸,8連官兵迅速沖出1號坑道,相繼攻取1號陣地,最后攻克主峰3號陣地。戰斗中,8連涌現出賴發均和龍世昌兩位英雄戰士。他們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毅然與敵人同歸于盡,用血肉之軀為戰友掃清通往主峰的道路。
20日一早,“聯合國軍”出動30架B-26轟炸機對上甘嶺陣地進行地毯式轟炸,并投擲了燃燒彈。激烈的炮火使整個上甘嶺都被硝煙所籠罩。黃昏時分,8連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傷亡巨大,在彈藥耗盡、后援無繼等情況下,只得放棄表面陣地退入坑道。7天的時間里,8連先后打退敵人13次沖鋒,殲敵650余人,僅剩的15人轉入坑道后,與4連僅剩的16人一起接替了全營陣地。
為對抗我軍的坑道戰術,敵軍想盡辦法進行壓制,用手榴彈、炸藥炸,用汽油彈、噴火器燒,用土石堵,用硫磺熏,甚至投放毒氣彈來破壞坑道、殺傷我軍。坑道內條件異常艱苦,沒有任何光亮,空氣不流通,大量物資損失在運輸的路上,缺糧斷水成為坑道部隊最大的威脅。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8連官兵信念堅定、意志堅強,在革命英雄主義的感召下視死如歸,輪流出入坑道口與敵人殊死拼搏、頑強戰斗。
從10月14日到29日,經過陣地反復爭奪和艱苦的坑道斗爭,志愿軍在戰斗中大量消耗了敵人,挫掉敵人的銳氣,并從各方面做好了反攻準備。30日21時,志愿軍以133門大口徑火炮和30門120毫米重型迫擊炮,向597.9高地發起猛烈的炮擊,炮擊持續了4余個小時。在強大炮火掩護下,志愿軍進行了有重點的決定性反擊,大量殲滅了敵人。8連官兵奮不顧身、勇猛沖擊,首先恢復了1號和3號陣地,殲敵200余人,最終將布滿381個彈孔的戰旗插上了上甘嶺主峰,為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11月1日,8連受命后撤。在整個上甘嶺戰役中,8連共參戰138人,連隊3次打光、3次重建,先后從16個單位補入355人,共傷亡254人,堅守坑道14晝夜,組織各類戰斗100余次,以殲敵1765人的輝煌戰績,被志愿軍第3兵團榮記集體特等功,并授予“英勇頑強,功勛卓著”錦旗一面。戰后,毛澤東主席在接見第15軍軍長秦基偉時稱贊道:“歷史上沒有攻不破的防線,上甘嶺防線沒有被攻破,這還是奇跡。”
兩段布滿彈痕的樹樁
在空降兵某部軍史館里,存放著兩段上甘嶺戰場上遺留的樹樁。短樹樁長66.1厘米、重1.1千克,長樹樁長84厘米、重4.5千克。兩段樹樁均布滿彈孔,部分樁體已被燒焦,它們真實再現了上甘嶺戰役的慘烈和戰場火力的密集。
43天的鏖戰中,敵人向我軍不足4平方公里的上甘嶺陣地發射炮彈190余萬發,投擲炸彈5000余枚,火力密度有時高達每秒6發,超過了二戰時期的最高水平。猛烈的炮火把上甘嶺主峰削低了2米,志愿軍部隊2座高地表面工事全部被毀,許多坑道被打短了5到6米,山上的巖石被炸成30余厘米厚的粉末,整個上甘嶺遍布焦土。
面對敵人的槍林彈雨,志愿軍官兵用血肉之軀筑起一道攻不破的防線,與敵人激戰43天,擊退敵人無數次進攻,將陣地牢牢釘在三八線附近,加速了朝鮮停戰談判的進程,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今,這兩段樹樁不僅是上甘嶺戰役的最好見證,也是教育該部一代代官兵的生動教材,時刻激勵著官兵高擎上甘嶺英雄戰旗,在強軍興軍的偉大征程中奮勇前行。
一封凝聚士氣的信件
在空降兵某旅“上甘嶺特功八連”榮譽室里,志愿軍第15軍黨委給堅守上甘嶺前沿坑道各支部的一封信顯得格外醒目。
上甘嶺戰役堅守坑道作戰期間,志愿軍第15軍黨委得知坑道內建制打亂、人員打散、缺水缺糧等情況后,為實現軍黨委堅守坑道的作戰決心,將1號坑道里的部隊全部編入8連,并成立坑道臨時黨支部,由8連連長李保成統一指揮,并派人帶著這封信借著夜色的掩護潛入1號坑道。而后,8連指導員王土根在坑道內宣讀了這封軍黨委給堅守前沿坑道各支部的信,極大地凝聚了軍心士氣,使得坑道部隊形成了一個堅強的戰斗集體,為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71年過去了,這封軍黨委給坑道各支部的信件,成為空降兵部隊“把支部建到坑道里”的最好見證,“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深深地根植于一代又一代官兵心中。
來源:中國軍網-中國國防報
上一篇:世界軍事史上的大手筆——四渡赤水
下一篇:從容就義的烈士“夫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