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會科學院創新開展西柏坡紅色培訓:在歷史坐標中尋找新時代答案
發布時間:2025-09-17 14:32:34 人氣:208

省社會科學院近日組織研究人員赴西柏坡黨校開展為期五天的"中國基層治理的歷史邏輯與現實路徑"專題研修班。此次培訓以1947年全國土地會議為切入點,通過沉浸式教學和專題研討,深入挖掘西柏坡時期黨的政策創新對當代治理現代化的啟示。
[據《中國土地法大綱》原始檔案記載]1947年9月,中共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劉少奇主持制定的《中國土地法大綱》明確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這份用毛筆書寫、僅有2000余字的綱領性文件,在西柏坡黨校的現場教學中被完整展示,學員們得以近距離觀察文件上修改批注的歷史痕跡。
培訓創新采用"檔案研讀+田野調查"的雙軌模式。在中央工委舊址,學員們對照《晉察冀日報》當年對土改的報道,還原了政策制定的歷史場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會議舊址保留著原貌——簡陋的農家院落里,幾張木桌拼成的會議桌,墻上掛著手繪的解放區地圖,這種樸素的環境與會議產生的深遠影響形成鮮明對比。
"這份大綱最革命性的突破在于確立了'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的分配原則。"在專題研討中,黨史專家指出,當時解放區1.6億農民獲得土地,不僅改變了中國農村的權力結構,更創造性地解決了傳統社會"土地兼并-農民起義"的歷史周期律問題。這一觀點引發了學員們關于"歷史制度創新與當代基層治理"的熱烈討論。
夜幕降臨時,培訓組在當年土改工作隊駐地的打谷場上組織了"星空座談會"。借著煤油燈的微光,學員們研讀西柏坡時期的工作筆記和調查報告。這些泛黃的紙張上,密密麻麻記錄著如何劃分階級成分、計算土地產量的具體方法,展現了早期政策制定者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
在毗鄰西柏坡的北莊村,學員們走訪了多位土改親歷者的后代。94歲的王奶奶回憶:"當年工作隊就住在我家,他們白天幫我們收麥子,晚上教識字班。"這種"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工作方法,讓學員們深刻體會到群眾路線的實踐智慧。一位社會學研究者感慨:"現在的田野調查,是否還保持著這樣的泥土氣息?"
培訓特別設置了"從土改到鄉村振興"的對比研究模塊。通過分析西柏坡時期的工作隊日志與當代駐村干部的扶貧筆記,學員們發現:雖然時代變遷,但"精準識別-分類施策-動態調整"的工作方法論依然相通。這種跨越七十余年的政策對話,為理解中國治理的連續性提供了獨特視角。
在西柏坡黨校的最后一課,學員們用黏土重塑了當年土改中使用的地塊模型。這種參與式教學方法,不僅還原了"查田定產"的技術過程,更讓研究者們體會到:有效的政策設計必須建立在對基層實際的透徹把握之上。正如一位學員所說:"摸著泥土做研究,才能提出有溫度的政策建議。"
省社科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培訓突破了傳統紅色教育的敘事框架,將歷史研究與現實問題緊密結合。選擇西柏坡黨校作為培訓基地,正是看中其保存完好的歷史場景和豐富的檔案資源。未來將繼續深化"歷史政策實驗室"的特色培訓模式,為新型智庫建設培養更多扎根大地的研究者。
作者:李老師
上一篇:市園林設計工程有限公司黨總支部赴西柏坡平山縣委黨校開展黨性教育培訓
下一篇:中核集團下屬工程公司赴西柏坡開展"傳承紅色基因 筑牢初心使命"專題培訓

